人们受伤后,伤口出现疼痛是很正常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人体的皮肤上布满了感觉神经末梢,一旦身体受伤了,这些神经末梢就会受到刺激,从而出现疼痛感。一般来说,疼痛感会随着伤口的愈合而逐渐消失。但是在生活中,有些人的伤口随着时间的推移,疼痛不但没有缓解,反而还更加严重了,对于这种情况,就要引起重视了。那么伤口痛是什么原因呢?

1.饮食不当引起
人受伤之后,除了要好好休息以外,日常的饮食调理也是非常重要的,良好的饮食习惯可以帮助伤口加快恢复,减轻疼痛感。但要是平时饮食没有节制,经常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这样很容易刺激到伤口,从而导致伤口发炎,加重疼痛感。
2.护理不当
无论什么伤口,在愈合期间都是不能碰水的,如果经常让伤口碰到水,或者是经常用水清洗伤口,这样很容易导致感染细菌,从而引起炎症,加重疼痛感。还有那些需要包扎的伤口,如果平时没有勤更换纱布换药,长时间下去也会导致局部滋生细菌,出现疼痛感,而且纱布太久不更换的话,还会粘附在伤口上,到时候想更换纱布时,有可能会在拉扯过程中撕裂伤口,造成二次伤害。
3.休息不当
好好休息可以促进伤口恢复,但有些人不但没有休息,平时还经常进行一些剧烈的运动和做一些过于劳累的体力活,这样很容易导致愈合的伤口再次裂开,从而出现疼痛感。而且过度劳累,休息不够还很容易导致身体免疫力下降,出现其他并发症。
通常来说,随着时间的推移,受伤的伤口慢慢愈合,直至痊愈的,而疼痛感也会随着伤口的愈合而逐渐消失。但要是在受伤后,没有好好休息,没有做好伤口的护理工作,饮食不当,或者是导致伤口受到撞击或挤压等,这些情况都是很不利于伤口愈合的,并且还会导致疼痛越来越严重,甚至是引起感染,出现更严重的并发症。所以对于伤口的后期护理,大家一定要引起重视,只有做好后期各方面的护理工作了,才能让伤口加快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