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接受放射治疗的患者容易患上放射性骨髓炎,这是一种严重的慢性疾病,病程较长,可持续数年。这种病经常在放疗半年内发生,主要表现为牙齿龋坏、局部肿胀、细菌感染、张口受限等,部分患者出现慢性消耗性病态,表现为贫血、全身消瘦等。那么放射性骨髓炎诱发因素有哪些呢?

1.放射。放射性骨髓炎是放射线长期作用造成的,放射线在杀灭癌症细胞的同时,也会破坏正常的组织,导致血管发生无菌性内膜炎,从而引发该病。这是一种医源性疾病,最好提前预防,消除口腔内的所有感染灶,并将活动假牙摘掉。
2.损伤。在接受放射治疗的过程中,患者的身体组织比较脆弱,很容易受伤,且很难愈合。即使出现微小创伤,愈合时间也比较长,如果长期不愈,很容易并发感染,从而患上该病。如果口腔内有溃疡形成,应使用抗生素软膏外涂。
3.感染。病菌会通过伤口入侵人体,累及骨质或骨膜时,就会引发放射性骨髓炎。这种病主要累及颌骨,患者会出现持续性疼痛、口臭、颌周蜂窝织炎、张口受限等症状,颌骨处有大块死骨形成,附近的软组织会变硬,且有瘢痕形成。
以上是放射性骨髓炎的几个诱发因素,包括放射、损伤及感染。这是一种医源性疾病,与长期大剂量放射治疗有关,可导致龋齿、口臭、疼痛等症状,严重程度不一。一旦发生放射性骨髓炎,需减少放射剂量,可接受生物超氧多维愈骨术。在放疗的过程中,最好对非照射区进行隔离,加强防护,尤其是牙颌组织,如果并发炎症,需使用抗生素来控制,避免感染持续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