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硬化指数偏高说明患者的动脉血管壁,变厚变硬了,弹性不如以前,有动脉硬化的倾向,也意味着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也更大一些。当患者出现头晕、心悸、胸痛、四肢凉麻等不适症状时应及时采取治疗措施,以免病情加重。那么,动脉硬化指数偏高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1.饮食。若饮食中含有过多的动物性脂肪和脂肪酸,血脂就容易升高,出现动脉硬化指数偏高的概率也就更大。所以为避免出现动脉硬化,就要少吃油腻的食物,多喝水,控制血脂。
2.生活习惯。老年人更容易出现动脉硬化指数偏高,但若是年轻人出现动脉硬化指数偏高多半是由于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导致的。比如运动不足、睡眠时间不够、精神压力大、抽烟、酗酒等。
3.年龄增长。随着年龄增长血管的弹性会逐渐下降,所以老年人出现动脉硬化指数偏高是比较正常的。如果是老年人检查出现动脉硬化指数偏高,则需要进一步做心电图和颈动脉彩超,排查有无颈动脉狭窄或心肌缺血的情况。
4.肥胖。肥胖可导致人体内胆固醇水平偏高,且容易诱发高血压和糖尿病。通常还伴随有胰岛素抵抗,所以肥胖人群出现动脉硬化指数偏高的概率也更大。
5.遗传。临床数据发现,动脉硬化有家族聚集现象,所以若家族成员中有动脉硬化的病例,那本身出现动脉硬化指数偏高的概率,也比正常人要高。
以上就是关于动脉硬化指数偏高原因的介绍,需要针对原因做好预防,避免身体出现异常。而预防动脉硬化尤其要在饮食上注意,尽量少食用高脂、高胆固醇、高糖的食物。本身就肥胖的患者,尤其要注意控制体重。对于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出现不适症状时,要及时到医院治疗,以免后期无法控制病情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