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心脏病是最为大家知晓并且较为普遍的的一种新生儿先天畸形病之一。该病的发病几率约占每年新生儿的0.4%-1%。看似不高的比率如果换算到我国新生儿出生数量上,也就是说我国每年约有15-20万的新生儿患有先天性心脏病。那么先天性心脏病是如何形成的呢?
先天性心脏病的婴儿生长发育落后于同龄儿童,体质差,尤其易患呼吸道感染及肺炎,呼吸及心率均比正常儿童快,临床表现有口鼻周围出现青紫色,这是血液缺氧的表现。婴儿先天性心脏病症状的轻重主要与心脏畸形的部位、程度有关,轻者对生活并无影响,重者会在出生后数小时内死亡,严重者可能会胎死宫中。
先天性心脏病是胎儿在胚胎时期就已经开始患有潜藏的,因此,母亲在怀孕期一些不健康行为是导致胎儿患病的最大潜藏杀手。这些不健康的行为必然包括抽烟喝酒等不良嗜好,显而易见,烟酒本身就会对我们本体造成不利,想必腹中的胎儿受到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其次,孕妇收到电磁辐射等外部环境的影响也会影响新生儿患病几率,去高海拔地区旅游等,这些看似没有影响的行为却对胎儿产生了极大的威胁。
除上述原因,晚育也会导致胎儿患先天性心脏病概率大大增加,据确切医学界研究表明35岁之前是孕育的良好阶段,35岁以上属高龄产妇孕育的胎儿患病率会提升。早产是先天性心脏病的重要原因,出生时体重在2500克以下的新生儿尤其容易患先天性心脏病。
另一个较为常见的原因就是遗传,这是我们无法决定的因素。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做到在怀孕半年前改掉自己的不良嗜好不抽烟喝酒,尽量穿防辐射服出门避免辐射带给胎儿的伤害,孕期不去海拔高的地区旅行,不要晚育,注意自己的心理调节等,就能绝大程度上避免胎儿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