霰粒肿是眼部的一种常见疾病,经常会和麦粒肿混淆。在这个看脸的社会,长了霰粒肿会让人崩溃的。眼睑上的皮肤微微隆起,这是一件多么让人起鸡皮疙瘩的事情。所以,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霰粒肿?如何避免它长在我们可爱的脸上?以及发生在我们身上时我们如何来“赶走”它?
霰粒肿亦称睑板腺囊肿。是睑板腺出口阻塞,分泌物潴留引起的睑板腺慢性炎性肉芽肿。儿童及成年人均可罹患。它的病程缓慢,一般并无明显症状,无疼痛有时仅有沉重感。可因有肿块压迫引起暂时性散光,或肿块压迫眼球而引起异物感。眼睑皮下可触及一至数个大小不等的圆形肿块。小至米粒、绿豆,大至黄豆、樱桃,表面光滑,不与皮肤粘连,边缘清楚,无触痛。翻转眼睑在肿块在结膜面,可见紫红色或灰红色局限隆起。如有继发感染,可演变成麦粒肿。小型肿块可自行完全吸收,或自行穿破结膜面,排出胶样内容物,形成蕈状肉芽状增殖,这种肉芽组织亦可通过睑板腺的排出管道,而在睑缘表面形成乳头状的增殖。老年患者,特别是术后反复发作者,应将切除的标本送病理检验,以排除睑板腺癌的可能。
处理方法: 治疗麦粒肿时,如果用抗生素眼药水,可以使用如氧氟沙星滴眼液、滴眼用利福平、托百士。并在局部湿热敷,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炎症消散。无论内、外睑腺炎,切忌过早或挤压排脓,以免炎症扩散,引起海绵窦静脉炎或眼睑蜂窝织炎。炎症广泛严重者,应卧床休息,大便勿秘结,及早全身使用抗生素或中药清热解毒剂。顽固复发病例除考虑用自身疫苗注射外,应检查有无糖尿病的可能。 霰粒肿小型者可自行吸收,较大的很难吸收,一般结节长期不变,偶可自行破溃,排出胶样内容物后在结膜面上形成肉芽组织。小而无症状的可以不必治疗,任其自行吸收消散,大而伴有自觉症状的或发生肉芽者,应作手术切除。术中一定要将囊壁摘净,以防复发。本病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无大痛苦,不影响视力,有自愈倾向,预后良好。
不是说所有的霰粒肿都是需要治疗的。但是为了让自己放心,还是需要跑跑医院看看。切记随便用药,特别是在自己不确定甚至不清楚自己得了什么病的时候。只要做到注意卫生,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少点揉揉眼,让自己的眼睛充分地得到休息,霰粒肿肯定会远离我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