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很多人都听说过多汗症,多汗症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困扰,尤其是在社交中,如果患者出汗过多就会显得尴尬和不知所措。那么,中医是如何治疗多汗症的呢?下面就给读者介绍。
中医认为,本病病因分内因和外因。内因包括内伤七情和素体阳虚。七情所伤,五志化火,致阳热亢盛,蒸腾阴液则多汗。素体阳气不足,或大病久病之后气虚阳弱,腠理不密,卫外失固,气虚无以敛汗,阳虚阴无所生,汗随气泄而多汗。外因多为饮食不节。如过食辛辣,脾胃失调,湿热蕴结.湿阻气机,升降失常,致汗液外泄。
临床上将本病分为湿热熏蒸,阳虚腠疏,气滞血瘀三个证型。湿热熏蒸:身热多汗,以额头、腋窝、外阴多汗为甚,汗出黏稠或伴有臭味,口苦咽干,心烦易怒,溲赤便干。阳虚腠疏:恶风多汗,劳累后加重,伴肢冷乏力,小便清长,大便溏软。气滞血瘀:年高体弱,偏身多汗,时轻时重,体倦乏力,气短懒言。
针灸治疗本病可分毫针疗法和耳针疗法。毫针主穴多取合谷、复溜。可配大椎、气海、阴郄等。耳针治疗常取交感、神门、皮质下、心、肾、肺、热穴。每次2~3穴,留针15~20分钟,每日1次。
也常取合谷、复溜作为主穴,同时根据证型的不同,在治疗上也有所侧重。合谷用泻法,复溜用补法,气虚卫外不固者补气海,火热内炽迫津外溢者加大椎,阴郄。
白汗是指在安静状态下,如静坐、静卧,全身或身体某个部位出汗过多,或大汗淋漓不止为主的症状。多汗是指在劳动中出汗较多,或动则汗出得多为特征。自汗或多汗症,中医还认为“肺司皮毛”,是因肺虚及气虚所致。药方一:浮小麦,生黄芪,防风。功效:益气敛汗。用法:加水适量炖两次,午、晚饭后各服半剂。药方二:煅牡蛎,黄芪,麻黄根,浮小麦。功效:益气敛汗。用法:加水适量炖两次,午、晚饭后各服半剂。
以上便是关于多汗症的中医治疗方法,患者要听从医生的建议对症下药,此外,还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勤洗脚、勤换衣服袜子等,多吃水果蔬菜,尽量不要吃刺激性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