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一般指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病人的尿液一般不具备传染性,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病人可通过血液、母婴以及性生活进行传播,因此发病后需做好传染的预防工作。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是一种发生在肝部的传染性疾病,一般情况下,在输入含有乙型肝炎病毒的血液及血制品时,其破损的皮肤或者是黏膜会接触到乙型肝炎病毒,从而提高传染的几率。另外,男女在进行性接触时,极容易引起皮肤黏膜破损,而精液以及阴道分泌物当中的乙型肝炎病毒会通过破损部位进入血液,继而感染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除此之外,女性在怀孕时,乙型肝炎病毒可以通过胎盘进入到脐带,导致胎儿被传染。但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病人的尿液当中不含有乙型肝炎病毒,因此在接触到病人的尿液时,是不会通过尿液传染的。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病人应当做好预防工作,病发期间不宜随意给他人输血,更不能进行性生活。如女性患有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则不能怀孕生育,待病情得到控制且肝功能恢复正常之后才可以考虑生育问题。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病人需进行长期治疗,轻症者可采用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片、替比夫定片等药物治疗。对于发展到终末期肝硬化的病人,需考虑肝移植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