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烧的医学名称为低热,属于发热的轻症表现。宝宝低热应先进行饮食护理、物理降温,必要时药物治疗。
1.饮食护理:低热是指体温在37.3-37.9℃的病理性状态,宝宝低热期间会消耗体内大量水分,伴随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水分流失得更快,有脱水、电解质紊乱的风险。因此,宝宝低热应做好饮食护理,增加水分摄入量,可在两次哺乳间隔额外补水一次。如果宝宝已经开始吃饭、戒奶,应选择流质或半流质食物,以免增加消化负担。
2.物理降温:宝宝低热不建议直接服用退热药物,因为临床认为发热是体内抗感染的机制之一,发热的用途包括了缩短疾病时间、增强抗生素效果、使感染不具传染性等。因此,宝宝在低热期首选物理降温,比如冷毛巾敷额头、温水擦拭身体、洗温水澡等,都能起到辅助降温的效果。
3.药物治疗:如果经物理降温后,低热体征无缓解,又或者是已经发展到了中等发热、高热阶段,应在有医嘱的前提下,给宝宝服用退热类药物。常见用于宝宝退热的药物类型有布洛芬混悬液、对乙酰氨基酚干混悬剂等。
需强调的是,低热本身并不是疾病,而是疾病诱发的体征,通过对发热的调理治疗,起不到缓解原发病的作用。一次退热之后,发热可能会再次出现。因此,建议宝宝出现低热后,家长带宝宝及时就医检查,明确低热病因并对症治疗。在治疗期间,家长应做好宝宝生活护理,合理喂养、让宝宝卧床休息、养成良好睡眠习惯、恢复期均衡饮食等,都对病情恢复有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