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的医学名称为核磁共振成像检查,骨质疏松的医学名称为骨质疏松症。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可以辅助诊断骨质疏松症,但不作为常用检测手段。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全身性代谢性骨病,以单位体积内骨量减少及骨微结构改变为特征,多见于绝经后妇女和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症初期症状不典型,随着病情发展可能会出现骨骼疼痛、容易骨折、身高缩短、呼吸功能下降等多种症状。且骨质疏松症在骨折之后,不容易恢复。
骨质疏松症临床诊断的主要方式为实验室检查,比如血钙/磷和碱性磷酸酶检查、血甲状旁腺激素检测、骨更新标记物检查、晨尿钙/肌酐比例值检查等,都可用于骨质疏松症诊断。除此外,骨质疏松症也可辅助影像学检查,比如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就可能发现骨质减少、骨密度降低等问题。在腰椎磁共振成像检查中有时可以看到患者椎体的骨质信号的改变,在T1和T2加权像上有信号不均匀的增高,在T2加权像上提示骨骼里面脂肪含量的增加,骨质含量的降低。
但是,核磁共振成像检查的用途主要是鉴别诊断,用来排除骨折、骨密度降低等表现不是由肿瘤造成的。其对于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具有局限性,检查费用也比较昂贵。所以,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并不作为主要检查手段。建议骨质疏松症先就医咨询,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筛查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