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腱下方的脚后跟疼是指跟腱下方的足跟部疼痛,其可能与足部过度疲劳、足底筋膜炎、跟腱炎、跟骨骨质增生等因素有关。建议对症进行物理治疗、药物治疗,必要时手术治疗。具体分析如下:
1.足部过度疲劳:如女性长时间穿着高跟鞋、久站、进行剧烈体育运动或重体力劳动等,都会导致足部压力增加,并造成软组织和骨关节过度疲劳。常见症状为足部乏力疲劳、软组织酸痛、压痛等。其属于正常生理现象,无需特殊治疗。可通过制动休息、穿着舒适的鞋袜、手法推拿按摩、局部热敷等物理治疗方式缓解。
2.足底筋膜炎:该疾病是出现在足底部肌腱或筋膜的无菌性炎症,与长期过度劳损、急性损伤等因素有关。发病后的主要症状为足跟部疼痛、局部压痛,特别是在晨起时、行走过度时疼痛较为明显。可通过制动休息、手法推拿按摩、超短波治疗、电疗等物理治疗方式缓解。如果物理治疗效果不佳,也可考虑局部封闭注射治疗。
3.跟腱炎:其是跟腱急性或慢性劳损形成的无菌性炎症,典型症状为足跟部疼痛、局部酸痛或压痛、僵硬等,特别是在剧烈活动后疼痛明显。若病情较为严重,可导致肌腱异常肿大,并在局部形成结节。可通过毛巾包裹冰块冷敷、手法治疗、制动休息、超声疗法、电刺激疗法等物理治疗方式缓解。同时也可考虑局部用镇痛、活血化瘀类药物治疗,如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氟比洛芬凝胶贴膏、消肿止痛酊等。若保守治疗效果不佳,已经影响正常活动,可考虑外科手术治疗,通过手术切除周围的炎性组织。
4.跟骨骨质增生:属于骨关节退行性病变的一种,和关节软骨代偿性增生有关。其发病后容易对周围软组织造成刺激和压迫,进而出现行走时足跟部疼痛、肿胀、活动障碍等症状。可先通过物理治疗缓解,如直流电药物导入疗法、牵引治疗、紫外线照射治疗、手法推拿按摩等。若疼痛不耐受,可考虑口服非甾体镇痛药物,如洛索洛芬钠片、吲哚美辛肠溶片、双氯芬酸钠缓释片等。
除以上几类常见因素外,还可能与痛风、退行性骨关节病、风湿病等因素有关。建议先就医进行检查,明确具体病因后,根据医生建议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在疾病治疗期间,需有良好治疗依从性,同时也应加强个人生活护理、定期就医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