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针一般是指注射。孩子注射药物的地方肿个包可能是正常现象,也可能是注射手法不当、药物吸收较慢、药物过敏、局部感染导致,可以通过一般治疗、物理治疗、药物治疗的方式缓解。
1.正常现象:如果是短时间内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注射药物后的正常现象,多不用特殊处理,可以在接种处观察30分钟,后续保持局部卫生清洁,避免沾水即可。
2.注射手法不当:如果注射人员技术不佳,接种手法不熟练或孩子不配合,可能会出现这种现象,可以通过热敷的方式消肿、止痛,操作时避开针眼部位,防止感染。
3.药物吸收较慢:受个人体质影响,部分孩子可能在注射药物后吸收相对较慢,从而出现肿包。此时可以通过按摩的方式,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快药物吸收,但要注意力度,并避免反复揉搓肿块。
4.药物过敏:如果孩子是过敏体质,可能会对注射的药物过敏,从而引起此类不良反应,并伴随皮疹、皮肤瘙痒等。可以遵医嘱使用抗过敏的药物治疗,临床常用药物有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地奈德乳膏等。
5.局部感染:如果注射药物后不注意局部卫生,可能导致细菌感染,从而出现这种现象。可以在局部涂抹碘伏,还可以在医生的建议下使用药物治疗,如红霉素软膏、莫匹罗星软膏等。
如果这种现象长时间难以自行消退,或伴随其他异常要及时就医诊断并对症处理。还要注意清淡饮食、规律作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