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喝酒一般不能提高酒量,反而可能会造成肝脏损伤。
酒水的主要成分就是酒精,酒精在进入体内后,需要通过肝脏分泌的两种脱氢酶进行代谢,分别是乙醇和乙醛脱氢酶,最终酒精会变成二氧化碳和水排出体外。人的酒量如何,主要是靠肝脏分泌脱氢酶的能力决定的。而乙醇和乙醛脱氢酶的分泌能力,则是受到了基因影响(主要为ADH1B以及ALDN2基因)。有部分人先天缺乏乙醛脱氢酶,又或者是乙醛脱氢酶分泌量过少,所以酒量相对较差。
如果本身酒量比较差,仍然继续饮酒、长期大量饮酒,不仅不能提高自身酒量,反而会增加肝脏代谢负担。酒精被代谢成乙醛后,不能迅速分解排出体外,可造成肝细胞损伤。长期饮酒容易导致酒精性脂肪肝、肝炎等疾病,甚至有造成肝硬化的可能性。
除了会造成肝脏损伤之外,长期饮酒也会对消化道、血液循环系统、心脏造成损伤。且酒精属于一类致癌物质,越是长期大量饮酒,未来患相关恶性肿瘤的风险也就会越高。因此综合考虑,日常生活中应尽量减少饮酒频率和饮酒量,必要时应考虑戒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