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一般指乙型病毒性肝炎,病因与血液传播、母婴垂直传播、性接触传播、接触病毒污染物品、使用未经充分消毒的医疗器械等有关,发病机制比较复杂,乙型肝炎病毒进入人体后,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破坏感染肝细胞的乙肝病毒,就会导致肝细胞损伤,引起炎症反应。建议患者及时就医并进行相关的检查,根据病因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一般治疗、药物治疗等。
1.血液传播:乙型病毒性肝炎是一种传染病,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传染源为急、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和病毒携带者,可通过血液进行传播,如输血、不安全注射、纹身、扎耳环孔等,都可能导致感染。建议保证睡眠充足,避免熬夜,不要进行重体力劳动,戒烟禁酒,控制脂肪和糖的摄入,减轻肝脏负担,对病情恢复有辅助作用。
2.母婴垂直传播:孕妇患有乙型病毒性肝炎,就可能使胎儿宫内感染或在分娩过程中因破损的皮肤黏膜、接触母亲血羊水或阴道分泌物等受到感染,导致患病。对于患有该疾病的孕妇,应采取主动和被动免疫,阻断母婴传播,新生儿出生后12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然后尽快接种乙肝疫苗。
3.性接触传播:乙型肝炎病毒存在患者的汗液、精液、阴道分泌物、唾液中,可以通过性接触传染,接吻也可能导致传播。建议避免高危性行为,进行性生活时使用安全套,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护肝类药物治疗,如还原型谷胱甘肽片、复方甘草酸苷片等,能够保护和稳定肝细胞,促进肝细胞再生。
4.接触病毒污染物品:如果接触乙型肝炎病毒污染的物品,如剃须刀、牙刷等,也有可能导致感染。建议牙刷、毛巾、剃须刀等个人物品需专用,避免与他人交叉使用,病发后可遵医嘱使用抗乙型肝炎病毒的药物治疗,如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片、恩替卡韦片等,能够抑制病毒复制,减少并发症出现。
5.使用未经充分消毒的医疗器械:医疗工作中,使用未经严格消毒且被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如牙科器械、内镜、针灸针等,就可能会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如果患者病情严重,发展至终末期肝硬化、肝功能衰竭时,可遵医嘱考虑行肝移植手术,以延长生存期。
患者日常生活中应做好隔离,不要与他人共用生活用品,做好消毒工作,戒烟戒酒,适度运动,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定期随访,监测疾病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