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肌酐偏低的原因有饮食不当、身体消瘦、药物因素、肌肉萎缩、肝炎等。其危害应及时就医,结合病因进行判断,遵医嘱通过一般治疗、药物治疗等方法改善病情。
1.饮食不当:外源性肌酐主要来源于肉质食品,如果平时饮食不当,肉类食品摄入过少,出现肌酐摄入量不足,引起血清肌酐偏低。应保持饮食均衡,适当吃鸡肉、牛肉等,适当运动锻炼,比如散步、慢走等,促进胃肠蠕动。
2.身体消瘦:部分人体型比较瘦弱,肌肉含量较低,由于肌酐主要由肌肉产生,此类人群会出现肌酐偏低。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一般无需进行特殊治疗,但是需适当摄入富含优质蛋白的食物,比如豆浆、牛奶等。
3.药物因素:部分药物可以加快肌酐代谢,比如呋噻米片、羟苯磺酸钙片等,在使用相关药物后,会出现相关检查结果。属于用药后的正常反应,如果没有其他异常现象,可以继续用药,但是如果出现药物过敏,或是其他严重不良反应,还需要及时就医,停止药物的使用。
4.肌肉萎缩:受衰老、长期卧床等因素影响,肌肉长期没有进行活动,就会发生萎缩,肌酐产生量减少,也会出现相关病情。应做好康复训练,可以适当进行行走、站立、仰卧起坐等促进肌肉活动,同时也可通过举杠铃、引体向上等促使上肢肌肉恢复。
5.肝炎:如果患者肝脏部位发生病毒感染,受病情影响肝功能下降,会影响肌酐的产生,肌酐生成量不足,会出现指标偏低。应遵医嘱使用恩替卡韦分散片、干扰素等进行治疗,可以抑制病毒,缓解局部炎症,治疗期间应做好隔离措施,预防病情传播。
日常生活中应当定期检查肌酐水平,改善生活习惯,避免长时间熬夜,预防肝脏疾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