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食物恶心反胃想吐可能是由于焦虑抑郁、胃肠炎、妊娠、胆囊炎、糖尿病等原因引起的,需要根据不同的原因采取一般治疗,具体需要到医院就诊。
1.焦虑抑郁:当情绪不稳定时,大脑中的神经递质可能会发生变化,例如不稳定的情绪可能干扰多巴胺的正常功能,从而影响对食物的渴望和享受,甚至出现恶心反胃想吐的感觉,在医生的指导下,通过认知行为疗法、问题解决疗法或其他适合的方法来帮助应对焦虑和抑郁情绪,适度运动,如散步、瑜伽或慢跑,运动有助于释放身体内的内啡肽,改善心情,同时也对消化系统有益。
2.胃肠炎:不定时进餐、过度饥饿或进食过饱等,打乱胃肠道的正常生理节奏,或者因为一次性摄入过多食物,使其难以正常消化和吸收。每天要定时定量进餐,吃饭时细嚼慢咽,不吃油腻、辛辣和刺激性的食物,选择新鲜干净的食物,平时可以吃一些苹果、香蕉、樱桃,苹果富含果胶,有助于保护胃肠道黏膜。
3.妊娠:孕期体内激素水平发生显著变化,这可能会影响胃肠道的正常功能,导致孕妇在看到食物时感到恶心反胃想吐,可以将一天的三餐分成五到六餐,每餐之间相隔 2-3 小时。每餐的分量可以适当减少,但要保证摄入足够的营养。同时,选择容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鸡肉、鱼肉等。
4.胆囊炎:胆汁淤积在体内,排出不畅,导致胆囊内压力升高,导致胆囊炎症,从而出现看见食物恶心反胃想吐等消化系统症状。可以遵医嘱使用消炎利胆片、胆宁片等药物治疗。生活中选择瘦肉、鱼类、禽类等脂肪含量较低的肉类,多食用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例如苹果、香蕉、西兰花、胡萝卜等。减少食用动物内脏、肥肉、油炸食品等高脂肪食物的摄入,采用健康的烹饪方式,如清蒸、煮、炖等,避免油煎、油炸。
5.糖尿病:高血糖可导致胃肠神经功能紊乱,影响胃肠道的正常蠕动和消化功能,从而引起恶心、想吐的感觉,低血糖也可能使胃肠道供血不足,同时引发交感神经兴奋,出现恶心、想吐等症状。糖尿病患者还经常并发神经病变,胃肠道的神经调节功能受损,影响消化系统的正常运作,导致看见食物时恶心想吐。遵医嘱口服二甲双胍片,或者注射胰岛素控制血糖。
日常生活中,要合理安排饮食,保持环境舒适,避免异味、嘈杂等不良环境刺激。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疲劳,注意口腔卫生,保持口腔清洁,以免影响食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