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血后肿了有淤青的原因有按压不当、血管损伤、凝血功能异常、血小板异常、药物影响等。
1. 按压不当:抽血后若按压时间不足、按压部位不准确或按压力度不够,会使血液从血管穿刺点渗出到皮下组织,形成淤青肿胀。应在抽血后用棉球压迫穿刺点足够时间,一般5 - 10分钟,且按压范围要稍大些,力度适中。
2. 血管损伤:抽血过程中,若针头对血管壁造成较大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受损,血液易渗出形成淤青。操作时医护人员应尽量提高穿刺技术,减少血管损伤。
3. 凝血功能异常:某些疾病如血友病、维生素K缺乏等可导致凝血因子缺乏或功能异常,使血液凝固时间延长,易出现淤青。需针对原发疾病进行治疗,补充相应凝血因子或维生素。
4. 血小板异常: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时,止血功能受影响,抽血后易出现淤青。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需明确病因,采取相应治疗措施提升血小板数量或改善其功能。
5. 药物影响:长期服用抗凝药物如华法林等,会抑制血液凝固,增加淤青风险。如需抽血,可在医生指导下调整药物剂量或暂停用药。
如果对抽血后的淤青感到担心,建议您咨询医生以获得更详细的指导和帮助。同时,请保持抽血部位的清洁和干燥,避免过度活动或用力挤压,以减少不适和促进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