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有幽门螺杆菌感染、不良饮食习惯、自身免疫因素、年龄因素、药物因素等。
1. 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凭借其螺旋形结构易钻透胃黏膜,损伤胃上皮细胞,引发炎症反应,长期作用可致胃黏膜萎缩。可通过碳-13或碳-14呼气试验检测,确诊后采用含铋剂的四联方案根除治疗。
2. 不良饮食习惯:长期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或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等,会反复刺激胃黏膜,使其受损并逐渐萎缩。应保持规律饮食,避免刺激性食物,多吃清淡、易消化食物。
3. 自身免疫因素:自身免疫反应可损伤胃黏膜内的壁细胞,导致内因子分泌减少,维生素B12吸收障碍,进而引起胃黏膜萎缩。需针对自身免疫情况进行相应治疗。
4.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胃黏膜会逐渐出现退行性变,萎缩风险增加。老年人应定期进行胃镜检查,关注胃部健康。
5. 药物因素: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抗生素等,可能损伤胃黏膜,诱发萎缩。用药时应严格遵医嘱,必要时加用胃黏膜保护剂。
患者应戒烟限酒,保持心情舒畅,定期体检筛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