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组胺药能止痒的原因有组胺释放减少、抑制炎症反应、稳定肥大细胞、调节神经传导、阻断H1受体等。
1.组胺释放减少:组胺是引起瘙痒的重要介质之一。抗组胺药可通过作用于组胺释放的相关环节,减少组胺从肥大细胞等释放,从而减轻组胺引起的瘙痒。例如某些抗组胺药能抑制过敏反应中肥大细胞脱颗粒,减少组胺释放量,缓解瘙痒症状。
2.抑制炎症反应:瘙痒常与炎症相伴。抗组胺药可减轻炎症介质释放,抑制炎症细胞浸润,降低炎症反应程度,进而减轻瘙痒。如在过敏性皮炎中,抗组胺药可缓解炎症导致的瘙痒。
3.稳定肥大细胞:抗组胺药能稳定肥大细胞膜,减少因各种刺激导致的肥大细胞脱颗粒,减少组胺等多种炎症介质释放,起到止痒作用。比如在一些物理刺激引起的瘙痒中,稳定肥大细胞可减轻症状。
4.调节神经传导:部分抗组胺药可影响神经传导通路,干扰瘙痒信号向中枢神经系统的传递,从而减轻瘙痒感。例如对某些神经性瘙痒有一定缓解作用。
5.阻断H1受体:抗组胺药可竞争性阻断H1受体,阻止组胺与H1受体结合,消除或减轻组胺引起的瘙痒等过敏反应。在过敏性疾病引发的瘙痒中,此作用尤为重要。
使用抗组胺药时,需注意遵医嘱用药,关注药物不良反应,避免与某些药物相互作用,特殊人群如孕妇、哺乳期妇女等用药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