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膜外和硬膜下在解剖位置、出血原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等方面存在区别。
1. 解剖位置:硬膜外是指位于硬脑膜与颅骨内板之间的潜在间隙。此间隙内含有疏松结缔组织、动脉、静脉丛和淋巴管等。而硬膜下则是位于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的间隙,正常情况下此间隙非常狭窄,几乎不存在。
2. 出血原因:硬膜外出血多因头部受到外力直接撞击,导致颅骨骨折,骨折线处的硬脑膜动脉或静脉窦破裂出血。常见于颞部,多由脑膜中动脉破裂引起。硬膜下出血多因头部减速性损伤,使脑与颅骨产生相对运动,导致脑表面的桥静脉撕裂出血,也可因脑挫裂伤引起皮层动脉或静脉破裂出血。
3. 临床表现:硬膜外出血患者多有典型的中间清醒期,即受伤后短暂昏迷,随后清醒一段时间,之后再次昏迷。因为血肿形成有一个过程,开始时脑受压不明显,随着血肿增大,脑受压加重而再次昏迷。硬膜下出血患者的意识障碍多呈进行性加重,无明显中间清醒期,因为出血往往持续存在,脑受压逐渐加重。
4. 影像学特征:在头颅CT检查中,硬膜外血肿表现为颅骨内板下方的双凸透镜形高密度影,边界清晰。硬膜下血肿则表现为颅骨内板下方的新月形高密度影,范围较广,可跨越颅缝。
在面对可能涉及硬膜外或硬膜下病变的情况时,应及时就医,配合医生进行详细检查和诊断。医生会根据具体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患者需积极配合治疗和后续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