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情况下,尿毒症不是肾衰竭,但二者密切相关。
肾衰竭是各种慢性肾脏疾病发展到后期,引起肾功能部分或者全部丧失的一种病理状态。根据肾功能损害的程度不同,可分为急性肾衰竭和慢性肾衰竭。急性肾衰竭往往是由于肾脏突然受到严重损伤,比如严重的外伤、感染、中毒等,导致肾脏功能在短时间内急剧下降。如果能及时去除病因并进行有效的治疗,部分患者的肾功能有可能恢复正常。慢性肾衰竭则是一个逐渐进展的过程,通常是由长期的慢性肾脏疾病,如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肾小球肾炎等引起的。随着病情的发展,肾脏功能会逐渐减退,但在未发展到终末期之前,通过积极治疗,仍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病情进展。
而尿毒症是慢性肾衰竭的终末期阶段。当慢性肾衰竭患者的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到一定程度,体内的代谢废物、多余的水分和电解质等不能正常排出体外,在体内蓄积,就会引起一系列的症状和体征,如恶心、呕吐、贫血、水肿、高血压等,这时候就进入了尿毒症期。此时患者的肾脏功能已经严重受损,几乎无法正常工作,需要依靠透析治疗或肾移植来维持生命。
在面对肾脏疾病时,要定期进行体检,关注肾功能的变化。对于有慢性肾脏疾病的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治疗,控制病情发展,延缓肾衰竭的进程,尽可能避免进入尿毒症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