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播散的途径有局部蔓延、淋巴道播散、血道播散、种植性播散、医源性播散等。
1. 局部蔓延:炎症局部的病原微生物可经组织间隙或自然管道向周围组织和器官蔓延,引起新的炎症病灶。例如,急性膀胱炎可向上蔓延至输尿管和肾盂,引发肾盂肾炎;又如,皮肤的痈可向深部组织蔓延,导致蜂窝织炎。
2. 淋巴道播散:病原微生物可经淋巴液进入局部淋巴结,引起淋巴结炎。如果感染未能得到控制,病原体可进一步沿淋巴循环扩散至远处淋巴结。例如,足部感染时,细菌可经淋巴管扩散至腹股沟淋巴结,导致淋巴结肿大、疼痛。严重时,多个淋巴结可相互融合,形成较大的肿块。
3. 血道播散:炎症灶中的病原微生物可直接或通过淋巴道进入血液循环,引起菌血症、毒血症、败血症和脓毒败血症等。菌血症是指细菌短暂入血,但未在血液中大量繁殖;毒血症是指细菌产生的毒素入血,引起全身中毒症状;败血症是指细菌在血液中大量繁殖并产生毒素,引起严重的全身症状;脓毒败血症则是指化脓菌引起的败血症,除了有败血症的表现外,还可在全身多个器官形成多发性脓肿。
4. 种植性播散:当体腔内器官的炎症累及浆膜时,病原微生物或炎性渗出物可脱落并种植在体腔的其他部位,引起新的炎症。例如,结核性胸膜炎时,胸膜上的结核菌可脱落种植在腹膜上,导致结核性腹膜炎。
5. 医源性播散:在医疗操作过程中,如手术、穿刺、插管等,如果无菌操作不严格,可导致炎症的播散。例如,在进行静脉输液时,如果针头被污染,细菌可进入血液循环,引发败血症。
炎症的播散会对身体造成严重的损害,一旦发现炎症,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控制炎症的发展,防止其播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