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力检查的内容主要包括
1. 肌肉形态观察:查看肌肉有无萎缩、肥大等异常形态。肌肉萎缩可能提示神经损伤、营养不良等问题;肌肉肥大可能与长期锻炼、某些疾病状态有关。
2. 肌肉硬度检查:通过触诊感受肌肉的硬度。正常肌肉有一定弹性,若肌肉过硬,可能存在肌肉紧张、痉挛或其他病变;过软则可能提示肌肉力量减弱或有肌肉疾病。
3. 主动运动检查:让患者主动进行肢体的屈伸、旋转等动作,观察其运动的幅度、速度、力量和协调性。例如,让患者伸直手臂,检查者施加一定阻力,感受患者对抗阻力的力量,以此判断上肢肌肉的肌力。
4. 被动运动检查:检查者对患者的肢体施加外力,使其进行被动的屈伸、旋转等运动,感受肌肉的张力和阻力。若在被动运动过程中遇到异常阻力,可能提示肌肉、关节或神经系统存在问题。
5. 肌力分级评估:临床上常用的肌力分级方法是0 - 5级分级法。0级:完全瘫痪,肌肉无收缩;1级:肌肉有收缩,但不能产生关节活动;2级:肌肉收缩可引起关节活动,但不能抵抗重力;3级:能抵抗重力,但不能抵抗阻力;4级:能抵抗部分阻力;5级:肌力正常,能抵抗完全阻力。
在进行肌力检查时,应保持环境安静、舒适,让患者放松心情,配合检查。检查过程中动作要轻柔、准确,避免对患者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如果检查结果异常,应及时寻求专业医生的进一步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