鞘膜积液和腹股沟斜疝在发病机制、临床表现、透光试验、超声检查等方面存在区别。
1. 发病机制:
鞘膜积液是鞘膜腔内积聚的液体超过正常量而形成的囊肿。胎儿在发育过程中,鞘状突在不同部位闭合不全,导致鞘膜腔与腹腔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通道,腹腔内液体流入鞘膜腔形成积液。腹股沟斜疝是腹腔内脏器通过腹股沟管深环突出,向内下、向前斜行经腹股沟管,再穿出腹股沟浅环,甚至进入阴囊的一种腹外疝。主要是由于腹壁存在薄弱点或缺损,在腹内压增高的情况下,腹腔脏器被挤入疝囊。
2. 临床表现:
鞘膜积液一般无明显症状,多在体检或偶然情况下发现。阴囊或腹股沟区出现囊性肿块,呈慢性、无痛性逐渐增大。肿块大小不一,一般不引起疼痛,较大时可有坠胀感。腹股沟斜疝腹股沟区出现可复性肿块,即在站立、行走、咳嗽或劳动时肿块突出,平卧休息或用手推送后肿块可回纳腹腔。肿块有时可坠入阴囊,伴有坠胀感或疼痛,若发生嵌顿,可出现剧烈疼痛、恶心、呕吐等肠梗阻症状。
3. 透光试验:
鞘膜积液透光试验阳性,即在暗室中用手电筒照射肿块,肿块呈现透光性。腹股沟斜疝透光试验阴性,因为疝内容物多为实质性脏器或肠管等,不透光。
4. 超声检查:
鞘膜积液超声显示鞘膜腔内有液性暗区,无实质性脏器或肠管等结构。腹股沟斜疝超声可发现腹股沟管内有实质性或混合性回声,可见肠管蠕动等疝内容物的特征性表现。
若发现阴囊或腹股沟区有肿块,应及时就医,明确诊断。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患者应积极配合治疗,避免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