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骤停的临床过程分期有前驱期、发病期、心脏骤停期、生物学死亡期等。
1. 前驱期:许多患者在发生心脏骤停前数天或数周,可出现胸痛、气促、心悸、乏力等非特异性症状。这些症状往往容易被忽视,但可能是心脏潜在疾病的早期信号。比如冠心病患者可能会频繁出现心绞痛,这提示心脏的血液供应可能存在问题,若不加以重视和治疗,可能进一步发展导致心脏骤停。
2. 发病期:此期可表现为突发的严重心律失常,如室颤、室速等,也可能是急性心肌梗死、严重的电解质紊乱等。患者可能会突然感到极度不适、头晕、黑矇,甚至晕厥。例如,在急性心肌梗死发作时,冠状动脉突然堵塞,心肌细胞因缺血缺氧而受损,心脏的电活动和收缩功能受到严重影响,极易引发心脏骤停。
3. 心脏骤停期:此时心脏射血功能突然终止,患者意识丧失,呼吸停止或呈叹息样呼吸,大动脉搏动消失。这是心脏骤停最关键的阶段,需要立即进行心肺复苏等急救措施。每延误一分钟,患者的生存率就会大幅下降。
4. 生物学死亡期:从心脏骤停到发生生物学死亡的时间长短不一,一般在心脏骤停后4 - 6分钟,大脑细胞就会因缺氧而发生不可逆损伤。若在此期间未能得到有效的救治,患者将进入生物学死亡期,全身各器官组织的细胞相继死亡,生命无法挽回。
心脏骤停是极其危险的情况,一旦发现有人出现疑似心脏骤停的症状,应立即呼叫急救人员,并尽快开始心肺复苏和使用自动体外除颤仪AED,争取为患者争取宝贵的抢救时间,提高生存几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