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肠缺血的临床症状主要有腹痛、腹泻、体重减轻、吸收不良、便血等。
1. 腹痛:
慢性肠缺血患者常出现腹痛症状,多在进食后发作,疼痛部位多位于中腹部或脐周,疼痛性质多样,可为隐痛、胀痛或绞痛。疼痛一般在进食后15 - 30分钟开始,持续2 - 3小时后逐渐缓解。因为进食后肠道需氧量增加,而缺血的肠道无法满足需求,从而引发疼痛。
2. 腹泻:
腹泻也是常见症状之一。由于肠道缺血,肠道黏膜的正常功能受到影响,导致消化和吸收能力下降,肠腔内渗透压改变,液体分泌增多,从而引起腹泻。腹泻的程度轻重不一,可为稀便或水样便,有时可伴有黏液,但一般无脓血。
3. 体重减轻:
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会出现体重减轻的情况。因为肠道缺血影响了营养物质的吸收,同时患者可能因腹痛、腹泻等不适症状而食欲减退,进食量减少,导致身体摄入的能量和营养不足,体重逐渐下降。
4. 吸收不良:
肠道缺血可导致肠道黏膜受损,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患者可能出现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等多种营养物质的吸收障碍,表现为脂肪泻、贫血、低蛋白血症等。长期吸收不良还会影响身体的正常代谢和功能。
5. 便血:
相对较为罕见,当肠道缺血严重,导致肠黏膜糜烂、溃疡甚至坏死时,可能会出现便血。便血的颜色可因出血部位和出血量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可为鲜红色、暗红色或柏油样便。
慢性肠缺血的症状可能不典型,容易被忽视或误诊。若出现上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检查,以便明确诊断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