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包括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收缩性、不应期等。
1. 兴奋性:心肌细胞具有对刺激产生兴奋反应的能力。当受到适宜刺激时,心肌细胞会发生去极化、反极化和复极化等一系列电位变化,产生动作电位。心肌细胞的兴奋性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如静息电位水平、阈电位水平以及离子通道的功能状态等。在一次兴奋过程中,心肌细胞的兴奋性会发生周期性变化,包括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和超常期等不同阶段。
2. 自律性:部分心肌细胞能够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情况下,自动地发生节律性兴奋。这些具有自律性的心肌细胞主要存在于心脏的特殊传导系统中,如窦房结、房室结、房室束及其分支等。其中,窦房结的自律性最高,是心脏正常起搏点,它能够控制整个心脏的节律性活动。
3. 传导性:心肌细胞具有传导兴奋的能力,使心脏各部分能够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时间先后发生兴奋和收缩。心肌细胞的传导速度因部位而异,例如,浦肯野纤维的传导速度最快,能够快速将兴奋传导至心室肌,保证心室肌的同步收缩;而房室结的传导速度较慢,形成房室延搁,有利于心房和心室的交替收缩。
4. 收缩性:心肌细胞受到刺激后会发生收缩反应,这是心脏实现泵血功能的基础。心肌细胞的收缩具有全或无特性,即一旦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整个心肌细胞都会发生收缩。而且心肌细胞的收缩不会发生完全强直收缩,因为心肌细胞的有效不应期特别长,保证了心肌收缩和舒张的交替进行。
5. 不应期:心肌细胞在一次兴奋后,其兴奋性会发生周期性变化,其中有一段时间对任何刺激都不发生反应,称为不应期。不应期的存在使得心肌细胞不会像骨骼肌那样发生完全强直收缩,保证了心脏的节律性收缩和舒张活动。
心脏的电生理特性对于维持心脏的正常功能至关重要。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等,以维护心脏的正常电生理活动。若出现心悸、胸闷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