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手术切口感染的诊断标准主要有浅表切口有红、肿、热、痛等,深部切口有压痛等,切口有脓性分泌物等,切口组织病理检查发现病原菌等,伴有全身症状如发热等。
1. 浅表切口有红、肿、热、痛:术后30天内,手术切口处皮肤出现红肿,局部温度升高,伴有疼痛,触诊时疼痛加剧。这是较为常见的早期表现,一般在切口周围较为明显,范围可逐渐扩大。
2. 深部切口有压痛:深部切口感染时,在切口深部可触及压痛,可能伴有硬结或波动感。这种情况相对浅表感染稍少见,通常提示感染已累及深部组织,如肌肉、筋膜等。
3. 切口有脓性分泌物:当切口出现脓性分泌物时,基本可确定存在感染。分泌物可为黄色、绿色、白色等不同颜色和质地,量可多可少,这是感染较为明确的征象之一。
4. 切口组织病理检查发现病原菌:通过对切口组织进行病理检查,若发现病原菌存在,是诊断手术切口感染的重要依据。但这种检查相对复杂,不是常规首先采用的方法。
5. 伴有全身症状如发热:部分患者除了局部切口的表现外,还可能出现全身症状,如发热、寒战、乏力等。这表明感染可能已扩散,引起了全身性的炎症反应。
手术切口感染的诊断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判断,医生会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评估。患者术后应保持切口清洁干燥,遵循医护人员的指导进行护理和康复,若发现切口有异常变化,应及时告知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