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脑疝有小脑幕裂孔疝、枕骨大孔疝、大脑镰下疝、小脑幕裂孔上疝等。
1.小脑幕裂孔疝:小脑幕裂孔疝,又称小脑幕切迹疝或颞叶疝,多因一侧幕上占位性病变引起。患者初期常表现为一侧瞳孔短暂缩小,随后由于动眼神经受到卡压,会出现同侧瞳孔散大及对光反射消失。随着病情进展,患者可能出现意识障碍加重,进入中度或深度昏迷状态,并出现对侧瞳孔散大、频繁呕吐等症状。
2.枕骨大孔疝:枕骨大孔疝,又称小脑扁桃体疝,多由后颅窝占位性病变或严重的幕上占位性病变晚期引起。患者常表现为剧烈的头痛、频繁呕吐、颈项强直等症状。生命体征紊乱出现较早,可迅速出现呼吸和循环衰竭。意识障碍出现较晚,患者可在短时间内呼吸停止而死亡。
3.大脑镰下疝:大脑镰下疝,又称扣带回疝,多为一侧大脑半球占位性病变所致。患者可能出现颅内压增高、头痛、语言障碍、意识障碍、偏瘫等症状。这是由于大脑镰下疝导致脑脊液循环受阻,脑组织受压缺血、缺氧所引起。
4.小脑幕裂孔上疝:小脑幕裂孔上疝相对少见,是指部分脑组织通过小脑幕裂孔向上方移位。其临床表现与小脑幕裂孔疝有相似之处,但也可能出现双眼上视困难等独特症状。
脑疝的护理措施包括积极观察病情进展,注意患者的呼吸、血氧饱和度、言语能力及瘫痪肢体的功能锻炼;对患者进行心理开导,树立信心;进食高蛋白、高热量及高维生素的食物;对于留置尿管的患者,需训练膀胱括约肌功能。同时,要保持患者呼吸道的通畅,对于呼吸功能欠佳的患者需要采用呼吸机辅助通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