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嗅气味主要分为病体气味、分泌物气味、排泄物气味、病室气味、药物气味等。
1.病体气味:人体在健康状态下一般没有特殊气味,而在患病时可能会散发各种异常气味。例如,口气臭秽,多属胃热;口气酸臭,并伴食欲不振、脘腹胀满者,多属食积胃肠。又如,身有汗气臭秽,多因湿热蕴蒸;汗出腥膻,多见于风湿热邪久蕴皮肤。
2.分泌物气味:人体的分泌物如痰液、鼻涕等气味变化也能反映病情。如咳吐浊痰脓血,腥臭异常,多为肺痈,是热毒蕴肺,气血瘀结,肉腐成痈所致;鼻流浊涕,其气腥臭,多为鼻渊,常因外感风热或胆经蕴热上攻于鼻所致。
3.排泄物气味:大小便的气味异常对诊断疾病也有重要意义。大便臭秽难闻,多为肠道湿热积滞;大便溏泄而腥,多为脾胃虚寒。小便黄赤混浊,气味臊臭,多为膀胱湿热;小便清长而无气味,多属虚寒。
4.病室气味:病室中出现的特殊气味,往往与病情有关。如病室臭气触人,多为瘟疫类疾病;病室有腐臭或尸臭气味,多为脏腑衰败,病情危重;病室有血腥气味,多为失血证。
5.药物气味:中药本身具有各自独特的气味,通过嗅药物的气味可以辨别药物的真伪、质量等。如檀香气味芳香,若气味淡薄或无香气,则可能质量不佳。
在临床实践中,嗅气味只是中医诊断的一个方面,需结合望、问、切等其他诊断方法,全面综合地分析病情,准确判断疾病的性质和发展趋势,从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