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肾脏病是指在妊娠期间出现的肾脏相关疾病,涉及多种因素,包括激素水平变化、原有肾脏疾病加重、肾脏血管痉挛等。
1.激素水平变化:妊娠期女性体内的孕激素和雌激素水平大幅升高,这些激素会对泌尿系统产生影响,例如,孕激素可使输尿管平滑肌松弛,导致输尿管蠕动减慢,肾盂和输尿管扩张,从而使尿液引流不畅,增加泌尿系统感染的风险。而泌尿系统感染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控制,可能会逆行向上,累及肾脏,引起肾盂肾炎。
2.原有肾脏疾病加重:如果孕妇本身患有慢性肾脏病,如慢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等,妊娠后由于身体的生理变化和负担加重,这些疾病可能会加重。例如,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妊娠后可能会因为肾血流量增加、血压变化等因素,导致肾小球病变加重,蛋白尿增多,肾功能进一步减退。
3.肾脏血管痉挛: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是妊娠期常见的并发症,包括妊娠期高血压、子痫前期和子痫,血压升高会导致肾脏小血管痉挛,使肾血流量减少,肾小球滤过率下降。长期的血管痉挛还会引起肾脏血管内皮损伤,导致蛋白尿。蛋白尿的出现是肾脏受损的重要标志之一,严重时还会出现肾功能损害,如血肌酐、尿素氮升高。
总之,妊娠期肾脏病是一种常见的妊娠期并发症,孕妇应密切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及时就医治疗,以保证母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