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炎主要包括疱疹性口炎、溃疡性口炎、鹅口疮、药物过敏性口炎等。
1. 疱疹性口炎:由单纯疱疹病毒引起,多见于6岁以下儿童,尤其是半岁至2岁婴幼儿。起病时发热可达38 - 40℃,1 - 2天后口腔黏膜广泛充血水肿,随后出现成簇小水疱,水疱破溃后形成浅溃疡,表面覆盖黄白色假膜,周围黏膜充血发红,患儿常有拒食、流涎、烦躁等症状。
2. 溃疡性口炎:主要由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感染引起。口腔黏膜充血、水肿,随后形成大小不等糜烂面或浅溃疡,边界清楚,表面有纤维素性渗出物形成的灰白色假膜,拭去假膜可见溢血的创面,患儿疼痛明显,常伴有发热、烦躁、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
3. 鹅口疮:由白色念珠菌感染所致,多见于新生儿、营养不良、腹泻、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或糖皮质激素的患儿。口腔黏膜表面出现白色或灰白色乳凝块样小点或小片状物,可逐渐融合成大片,不易拭去,若强行擦拭,局部黏膜潮红、粗糙,可有溢血,一般不影响吃奶,无全身症状。
4. 药物过敏性口炎:是药物通过口服、注射、吸入等途径进入人体后,引起口腔黏膜的变态反应。口腔黏膜出现单个或多个大小不等水疱,水疱破溃后形成糜烂或溃疡,表面有渗出物,疼痛明显,可伴有皮肤损害,如红斑、丘疹、水疱等,严重者可出现全身症状。
日常要注意保持口腔清洁,根据不同年龄段选择合适的清洁方式,如婴幼儿可在进食后喂少量温开水清洁口腔。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不洁食物。对于正在使用抗生素或糖皮质激素的患者,需严格按医嘱用药,不可自行增减剂量或停药。若发现口腔有异常表现,应及时就医诊断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