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疝气主要包括腹股沟疝、脐疝、阴囊疝、膈疝等。
1.腹股沟疝:这是小儿疝气中最常见的类型。主要是由于腹股沟区存在先天性的解剖结构薄弱或缺损,使得腹腔内的脏器,如小肠、大网膜等,通过这个薄弱区域突出到腹股沟管内,甚至可能进入阴囊。男孩发病率高于女孩,在孩子哭闹、用力排便、剧烈运动等导致腹压升高的情况下,腹股沟区会出现可复性肿块。
2.脐疝:较为常见。多是因为脐环闭锁不全或脐部瘢痕组织不够坚强,在腹压增加时,腹腔内容物,如肠管等会从脐部突出形成脐疝。通常在宝宝出生后不久即可发现,表现为脐部有肿物突出,安静或平卧时肿物可回纳。
3.阴囊疝:相对少见一些。多是腹股沟疝的延续,腹腔内的脏器通过腹股沟管进入阴囊,导致阴囊出现肿大。一般在阴囊部位可摸到肿块,同样在腹压变化时肿块大小会有所改变。
4.膈疝:比较罕见。是由于膈肌存在先天性缺损或薄弱,使得腹腔内的脏器通过膈肌的薄弱处进入胸腔,从而引起一系列症状,如呼吸困难、呕吐等,严重时会影响孩子的生命健康。
小儿出现疝气相关症状时,家长要密切观察,避免孩子长时间剧烈哭闹、咳嗽等增加腹压的行为。若疝气肿块不能回纳、孩子出现疼痛加剧、呕吐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带孩子到医院就诊,由专业医生进行评估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