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球蛋白的副作用可能有过敏反应、头痛发热、血液传播疾病风险、肾脏损害、血栓形成等。若在使用免疫球蛋白过程中出现不适,应立即就医,向医生详细说明用药情况,以便医生准确判断并及时处理,切不可自行忽视或随意处置。
1.过敏反应:部分人群可能对免疫球蛋白中的异体蛋白过敏。轻者出现皮疹、瘙痒、皮肤红肿等症状,重者可引发过敏性休克,表现为呼吸困难、血压骤降、意识丧失等.
2.头痛发热:使用后可能引发免疫反应,导致身体出现发热、头痛等症状,这是机体对输入的外来蛋白产生应答的一种表现。
3.血液传播疾病风险:使用免疫球蛋白后,可能会影响血液的凝血功能,导致凝血时间延长,增加出血风险,如鼻出血、牙龈出血等。同时,也可能引起血液黏稠度增加,影响血液循环,增加血栓形成的几率,进而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4.肾脏损害:免疫球蛋白的使用可能加重肾脏负担,尤其是在大剂量或长期使用时。可能导致肾脏的过滤功能受损,出现蛋白尿、血尿等症状,严重情况下可发展为肾功能衰竭,影响肾脏的正常代谢和排泄功能。
5.血栓形成:可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增加血栓形成风险,导致血管栓塞,影响相应器官供血,如脑栓塞可引起偏瘫等严重后果。
使用过程中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用药后密切观察身体反应,多喝水,促进药物代谢。若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心脏病等,需在医生严密监测下使用,同时避免与其他可能相互作用的药物同时使用,定期复查相关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