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介入手术是一种常见的治疗心脏病的方法,通过导管技术将器械送入心脏内部进行治疗。在心脏介入手术后,患者需要接受一系列的护理措施来促进康复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常用的护理措施有体位护理、病情监测、穿刺部位护理、并发症观察等。
1.体位护理:根据手术穿刺部位协助患者摆放正确的体位。若选择桡动脉穿刺,一般让患者仰卧位,手臂自然外展、伸直并放于特制的臂托上,保持手臂固定且舒适,便于医生操作的同时避免手臂移位影响手术;若是股动脉穿刺,则需患者仰卧,双腿稍分开并伸直,穿刺侧下肢略外展,保证穿刺部位充分暴露且利于穿刺和后续操作。
2.病情监测:持续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等,通过心电监护仪等设备密切观察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例如,如果患者心率突然加快、血压下降,可能提示出现了心律失常、出血等异常情况,需要及时告知医生进行处理。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和面色,注意有无面色苍白、出汗、烦躁不安等表现,这些可能也是患者出现不适或并发症的迹象,以便能尽早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保障手术的顺利进行。
3.穿刺部位护理:对于桡动脉穿刺的患者,术后要使用桡动脉压迫器对穿刺点进行压迫止血,注意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血肿形成,同时要留意手部的血液循环情况,包括手指的颜色、温度、感觉及活动情况等,防止因压迫过紧导致手部缺血、肿胀等问题。
4.并发症观察:除了观察穿刺部位的情况外,还要留意患者有无全身出血倾向,如牙龈出血、鼻出血、血尿等,若发现有出血情况,要及时报告医生,并根据出血量及病情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如局部按压、调整抗凝药物用量等。
患者需要遵循医生的建议,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工作,以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