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息肉和肠癌在性质、症状、治疗方法、预后等方面存在差异。
1. 性质:
肠息肉是指肠黏膜表面突出的异常生长的组织,在没有确定病理性质前统称为息肉。其发生可能与炎症刺激、遗传等因素有关,大部分为良性病变。而肠癌是发生在肠道的恶性肿瘤,细胞具有异常增生、侵袭和转移的能力,严重威胁生命健康。
2. 症状:
肠息肉较小时通常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间断性便血、大便表面带血,多为鲜红色,一般不会引起腹痛、腹胀等不适。当息肉较大或出现并发症时,可能有腹痛、腹泻等表现。肠癌早期症状也不典型,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便血,多为暗红色,伴有黏液或脓血,还会有腹痛、腹部肿块、排便习惯改变如便秘、腹泻交替、消瘦、乏力等全身症状。
3. 治疗方法
肠息肉的治疗主要根据息肉的大小、形态、数量等决定。较小的息肉可在肠镜下直接摘除,如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内镜下黏膜剥离术等。较大或有恶变倾向的息肉可能需要手术切除部分肠段。肠癌的治疗则较为复杂,通常采用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包括术前新辅助化疗、放疗,手术切除肿瘤及周围组织,术后辅助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
4. 预后:
肠息肉多数为良性,切除后预后良好,复发率相对较低。但某些类型的息肉如腺瘤性息肉有恶变可能,需定期复查。肠癌的预后与肿瘤的分期、病理类型、治疗方法等密切相关。早期肠癌患者经过规范治疗,5年生存率较高;而中晚期患者预后相对较差,容易出现复发和转移。
肠道出现不适症状时,应及时就医进行检查,如肠镜检查等,以便早期发现病变,采取合适的治疗措施,保障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