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伤员时处理气道的常见方法有仰头抬颌法、托下颌法、放置口咽通气管、气管插管、环甲膜穿刺等。
1. 仰头抬颌法:抢救者将一手置于伤员前额用力加压,使头后仰,另一手的示、中两指抬起下颏,使下颌尖、耳垂的连线与地面垂直,以解除舌根后坠,保持气道通畅,适用于意识丧失且无颈椎损伤的伤员。
2. 托下颌法:抢救者用双手同时将伤员的左右下颌角托起,使头后仰,下颌骨前移,避免压迫颈部软组织,此方法适用于怀疑有颈椎损伤的伤员。
3. 放置口咽通气管:选择合适型号的口咽通气管,将其弯头向上插入口腔,当通气管接近咽后壁时,将其旋转180°,使其弯头向下,放置于口腔内,以防止舌后坠堵塞气道,常用于昏迷且无咳嗽和咽反射的伤员。
4. 气管插管:在直视下将一特制气管内导管经声门置入气管,这能为气道通畅、通气供氧、呼吸道吸引和防止误吸等提供最佳条件,是建立人工气道的重要方法,多在急救室、手术室等专业环境由专业人员操作。
5. 环甲膜穿刺:在环状软骨和甲状软骨之间横行切开皮肤及环甲膜,插入气管套管,以迅速解除上呼吸道梗阻,是在紧急情况下建立临时性人工气道的有效方法,适用于病情危急,需紧急开放气道但又不具备气管插管条件时。
在抢救伤员处理气道过程中,要根据伤员具体情况迅速准确选择合适方法。操作时动作要轻柔、准确、迅速,避免对伤员造成不必要的损伤。同时要密切观察伤员的呼吸、面色等生命体征变化,确保气道通畅有效,为后续的抢救治疗创造良好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