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腹泻是指持续或反复出现超过四周的腹泻症状,其病因复杂多样,包括慢性菌痢、肠结核、溃疡性结肠炎、放射性肠炎等。
1.慢性菌痢:由志贺菌属引起,急性细菌性痢疾治疗不彻底或不及时,病情迁延可转为慢性菌痢。这种细菌可侵袭肠道黏膜,引发炎症反应,导致肠道黏膜受损,影响肠道对水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进而出现腹泻症状,常伴有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等表现。
2.肠结核:多因结核分枝杆菌侵犯肠道所致,常继发于肺结核。结核杆菌主要侵犯回盲部等肠道区域,形成结核结节、溃疡等病变,破坏肠道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使得肠道吸收能力下降,蠕动紊乱,从而引起慢性腹泻,患者还可能伴有低热、盗汗、乏力、消瘦等全身结核中毒症状,以及右下腹疼痛、腹部肿块等局部表现。
3.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尚不明确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主要累及直肠和结肠黏膜及黏膜下层,病变部位出现连续性的溃疡,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导致肠道的吸收和分泌功能严重失调,患者会出现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腹泻,轻者每日排便2-4次,重者可达10次以上,粪便多为黏液脓血便,常伴有腹痛、里急后重等症状,且病情容易反复,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影响较大。
4.放射性肠炎:多见于接受腹部、盆腔放疗的患者,如宫颈癌、直肠癌等癌症患者在接受放射治疗后,肠道黏膜受到放射线的损伤,引发炎症反应,早期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急性症状,随着时间推移,如果损伤持续存在,肠道黏膜反复修复又受损,就会逐渐转为慢性放射性肠炎,导致肠道黏膜萎缩、血管闭塞、肠壁纤维化等。
了解慢性腹泻的病因对于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以及必要的辅助检查,以便找到确切原因并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