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手术操作基础涵盖气腹建立、穿刺技术、器械操作、视野控制、组织分离等。
1. 气腹建立:通过向腹腔内注入二氧化碳气体,形成气腹,为腹腔镜手术创造操作空间。对于多种疾病如胆囊结石、阑尾炎等,气腹能使腹腔脏器分离,提供清晰视野,便于准确操作,减少对周围组织的损伤,利于手术顺利进行。一般采用Veress针穿刺法或开放式穿刺法建立气腹,维持合适的气腹压力,保障手术视野稳定。
2. 穿刺技术:精准的穿刺是腹腔镜手术的关键。在腹壁合适位置穿刺Trocar,建立操作通道。对于卵巢囊肿等疾病,准确穿刺可避免损伤周围血管、肠管等重要结构。依据病变部位和手术需求,合理选择穿刺点,使用合适型号的Trocar,轻柔操作,确保穿刺安全准确,为后续器械进入腹腔创造条件。
3. 器械操作:熟练运用各种腹腔镜器械进行抓持、分离、止血等操作。在处理胃溃疡穿孔等疾病时,通过器械能精准夹闭出血血管、分离粘连组织。常用的器械有抓钳、分离钳、超声刀等,术者需经过大量训练,熟悉器械性能和操作技巧,准确完成各种动作,保障手术效果。
4. 视野控制:借助腹腔镜摄像头提供的视野进行手术操作。对于肝脏肿瘤等疾病,良好的视野控制能清晰观察病变部位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术者要灵活调整腹腔镜的角度和方向,保持视野清晰,及时发现潜在问题,为手术决策提供准确依据。
5. 组织分离:采用锐性分离或钝性分离等方法将病变组织与周围正常组织分开。在处理肠道肿瘤等疾病时,恰当的组织分离可完整切除病变,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根据组织特性选择合适的分离方法,精细操作,避免损伤重要血管、神经等结构。
术后要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保持伤口清洁干燥,防止感染。饮食上先从流食、半流食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增加营养摄入促进恢复。若出现伤口红肿、疼痛加剧、发热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就医提示:务必选择正规医院进行腹腔镜手术,术前与医生充分沟通,了解手术风险和注意事项,术后严格遵循医嘱进行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