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感染性流产可能是流产不全、生殖道感染、手术操作不当、个人卫生不良、免疫力低下等因素,需要针对病因治疗,可采取的方法有清宫、抗感染、规范手术、改善卫生习惯、增强免疫力等。
1. 流产不全:妊娠组织残留于宫腔内,易引发细菌滋生导致感染。需及时进行清宫手术,清除残留组织。术后可遵医嘱服用益母草颗粒、新生化片、头孢克肟胶囊,促进子宫恢复并预防感染。
2. 生殖道感染:原本存在阴道炎、宫颈炎等生殖道炎症,流产后炎症扩散引发感染。根据病原体类型选择药物,如细菌性感染可遵医嘱用甲硝唑栓、克林霉素磷酸酯凝胶、奥硝唑分散片;霉菌性感染可使用克霉唑栓、制霉菌素片、氟康唑胶囊。
3. 手术操作不当:流产手术时消毒不严格或操作失误,使细菌进入宫腔。应根据感染程度进行抗感染治疗,可遵医嘱用阿莫西林胶囊、左氧氟沙星片、替硝唑片,必要时再次手术修复损伤。
4. 个人卫生不良:流产后不注意外阴清洁,卫生巾更换不及时等。要保持外阴清洁,勤换内裤和卫生巾,可用温水清洗外阴,避免盆浴。
5. 免疫力低下:身体虚弱、营养不良等导致免疫力差,易受病菌侵袭。需加强营养,多摄入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适当运动,必要时可遵医嘱服用转移因子口服液、匹多莫德颗粒、脾氨肽口服冻干粉增强免疫力。
流产后要多休息,保证充足睡眠,避免劳累。饮食上避免食用辛辣、生冷等刺激性食物。注意观察阴道出血和分泌物情况,若出现异常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