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破坏可能是外伤、骨髓炎、骨结核、骨囊肿、骨纤维异样增殖症等因素,需要针对病因治疗,可采取的方法有手术、药物治疗等。
1. 外伤:因暴力撞击、摔倒等致使骨骼连续性中断,局部骨质结构被破坏。对于轻度骨折,可通过手法复位、石膏或支具固定促进愈合;严重骨折往往需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术后可遵医嘱服用伤科接骨片、骨肽片、仙灵骨葆胶囊,促进骨折愈合。
2. 骨髓炎:细菌感染骨髓引发炎症,破坏骨质。急性骨髓炎需足量、足疗程使用抗生素,如遵医嘱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注射用青霉素钠控制感染。慢性骨髓炎有死骨形成或窦道经久不愈时,需手术清除病灶。
3. 骨结核:结核菌侵犯骨骼,造成骨质破坏。采用抗结核药物联合治疗,如遵医嘱口服异烟肼片、利福平胶囊、吡嗪酰胺片,遵循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全程原则。必要时进行病灶清除术、关节融合术等手术治疗。
4. 骨囊肿:多为良性骨病变,病因不明,囊腔内含有浆液或血清样液体,压迫周围骨质致破坏。较小骨囊肿无症状时可定期观察;较大或有症状的骨囊肿,可手术刮除植骨,术后定期复查。
5. 骨纤维异样增殖症:一种骨发育异常疾病,正常骨组织被纤维组织和发育不良的骨小梁替代。无症状或病变较轻者可观察;有症状或病变进展者,根据情况选择刮除植骨术、截骨矫形术等。
治疗期间要多休息,避免患处过度受力和二次损伤。合理饮食,多摄入富含蛋白质和钙的食物,促进骨质修复。按要求定期复查,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