屁股便血可能是便秘、痔疮、肛裂、直肠息肉、溃疡性结肠炎等因素,需要针对病因治疗,可采取的方法有调整饮食、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1. 便秘:通常因不良饮食习惯、缺乏运动等导致大便干结,排便时用力过度,易损伤肛管黏膜引起便血。日常应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谷类,多喝水,适当运动促进肠道蠕动。可遵医嘱使用开塞露、乳果糖口服溶液、麻仁润肠丸来改善便秘情况。
2. 痔疮:多由久坐、久站、妊娠等使肛管或直肠下端静脉丛充血或瘀血并肿大,排便时易破裂出血。避免久坐久站,常做提肛运动。可遵医嘱外用马应龙麝香痔疮膏、肛泰软膏,配合复方角菜酸酯栓纳肛治疗。
3. 肛裂:大多因长期便秘、粪便干结引发肛管皮肤全层裂开。要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可遵医嘱用康复新液湿敷、涂抹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硝酸酯类药物软膏,促进肛裂愈合。
4. 直肠息肉:病因多与遗传、炎症刺激等有关,息肉表面黏膜较脆弱,排便时易摩擦出血。确诊后一般建议手术切除,如内镜下切除术等,术后定期复查。
5.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炎症侵袭肠黏膜导致便血。注意休息,饮食清淡易消化。可遵医嘱服用柳氮磺吡啶肠溶片、美沙拉嗪肠溶片、奥沙拉嗪钠胶囊控制炎症。
日常要养成良好生活和饮食习惯,规律作息,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肛周清洁卫生,若便血情况持续不缓解或加重,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