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可能是药物不良反应、病毒耐药、免疫重建炎症综合征、机会性感染、依从性差等因素,需要针对病因治疗,可采取的方法有调整药物方案、更换治疗药物、控制炎症反应、治疗机会性感染、提高患者依从性等。
1. 药物不良反应:艾滋病抗病毒药物可能引发多种不良反应,像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可能导致乳酸酸中毒、脂肪代谢异常;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易引起皮疹、肝功能损害;蛋白酶抑制剂会造成血脂异常、胃肠道不适等。出现不良反应后,需及时与医生沟通,在医生指导下调整药物。比如可将齐多夫定片换为替诺福韦酯胶囊,或把依非韦伦片调整为奈韦拉平片,也可将洛匹那韦/利托那韦软胶囊换为阿扎那韦胶囊,均需严格遵医嘱用药。
2. 病毒耐药:长期使用抗病毒药物,病毒可能发生变异产生耐药。耐药后原有药物疗效降低,病毒载量反弹。通过耐药检测确定耐药情况,医生会根据结果更换药物。例如从拉米夫定片换为恩曲他滨胶囊,从替拉那韦软胶囊换为达芦那韦片,从雷特格韦片换为多替拉韦钠片,务必遵医嘱进行药物更换。
3. 免疫重建炎症综合征:抗病毒治疗后免疫系统逐渐恢复,可能对体内潜伏病原体产生免疫反应,引发炎症。表现为发热、咳嗽、腹泻等症状。治疗时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片、地塞米松片、甲泼尼龙片等控制炎症反应,同时继续进行抗病毒治疗,严格按医嘱用药。
4. 机会性感染:艾滋病患者免疫力低下,易发生各种机会性感染,如肺孢子菌肺炎、巨细胞病毒感染、结核杆菌感染等。针对不同感染进行相应治疗,如肺孢子菌肺炎使用复方磺胺甲恶唑片、氨苯砜片、克林霉素磷酸酯胶囊;巨细胞病毒感染用更昔洛韦胶囊、膦甲酸钠注射液、缬更昔洛韦片;结核杆菌感染用异烟肼片、利福平胶囊、吡嗪酰胺片,都要严格遵医嘱。
5. 依从性差:患者未按时、按量服药,会影响治疗效果。可通过加强健康教育,让患者了解按时服药重要性;提供便利服药方式,如使用药盒;家人监督等提高依从性。
治疗过程中要定期到医院复查,包括血常规、肝肾功能、病毒载量、CD4+T淋巴细胞计数等指标,以便医生及时了解治疗效果和身体状况,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治疗方案。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生活习惯,均衡饮食、适度运动、规律作息,避免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