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盆底功能障碍可能是分娩损伤、盆底肌肉松弛、腹压增加、年龄增长、肥胖等因素,需要针对病因治疗,可采取的方法有盆底肌锻炼、生物反馈疗法、电刺激疗法等。
1. 分娩损伤:分娩过程中,尤其是顺产时,胎儿通过产道会对盆底肌肉和筋膜造成过度牵拉,甚至撕裂,导致盆底支持结构受损。可通过盆底肌锻炼来改善,如凯格尔运动,收缩盆底肌肉3秒后放松,重复进行。也可采用生物反馈疗法,借助仪器将盆底肌肉活动情况反馈给产妇,指导其正确锻炼。还可进行电刺激疗法,通过电极刺激盆底肌肉,增强肌肉收缩能力。
2. 盆底肌肉松弛:孕期激素水平变化会使盆底肌肉、韧带松弛,加上胎儿重量压迫,进一步削弱盆底支撑力。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阴道哑铃,通过主动收缩和放松阴道肌肉来增强力量。也可进行盆底康复治疗仪治疗,调节不同参数刺激盆底肌肉。还可口服补中益气颗粒、黄芪精口服液、八珍益母胶囊,遵医嘱用药,以促进恢复。
3. 腹压增加:产后经常咳嗽、便秘,长期增加腹压,会对盆底组织产生持续压力,导致盆底功能受损。要积极治疗咳嗽,可遵医嘱服用肺力咳合剂、川贝枇杷膏、氨溴索口服液。改善便秘,多吃富含膳食纤维食物,必要时用开塞露、乳果糖口服溶液、麻仁软胶囊,遵医嘱使用。同时配合盆底肌康复训练。
4. 年龄增长:随着年龄增加,身体机能下降,盆底肌肉和结缔组织弹性降低,更容易出现盆底功能障碍。除常规盆底肌锻炼外,可定期到医院进行盆底康复治疗,根据情况调整治疗方案。也可适当补充钙剂,如碳酸钙D3片、维D钙咀嚼片、枸橼酸钙片,遵医嘱服用,增强骨骼和肌肉功能。
5. 肥胖:肥胖会使腹部重量增加,对盆底造成较大压力,影响盆底组织正常功能。需控制体重,通过合理饮食,减少高热量、高脂肪食物摄入,增加运动量,如产后瑜伽、散步等。同时结合盆底康复训练,促进盆底功能恢复。
产后进行盆底康复治疗期间,要注意保持良好生活习惯,避免久站久坐,注意休息。按照医生制定的治疗方案坚持治疗,定期复查,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法,确保康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