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袋上长小肉粒可能是皮脂腺增生、粟丘疹、汗管瘤、睑裂斑、丝状疣等因素,需要针对病因治疗,可采取的方法有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手术治疗等。
1. 皮脂腺增生:因皮脂腺分泌旺盛,局部皮脂腺导管堵塞,皮脂腺分泌的油脂无法正常排出,在局部堆积形成小肉粒。可在医生操作下用粉刺针挑出内容物;也可采用激光治疗,利用激光能量破坏增生的皮脂腺组织。
2. 粟丘疹:多由于皮肤受到微小创伤后,在皮肤修复过程中形成的白色或黄色小颗粒。一般可自行消退,若想去除,可消毒后用针挑破表皮,挤出黄白色小颗粒;也可使用维A酸乳膏、水杨酸软膏、尿素维E乳膏,需遵医嘱用药,促进角质剥脱,帮助粟丘疹消退。
3. 汗管瘤:由脂肪代谢障碍所引起的人体表皮小汗腺导管的一种痣样肿瘤。可采用冷冻治疗,通过低温使汗管瘤组织坏死脱落;也可进行电灼治疗,利用高频电流破坏病变组织。
4. 睑裂斑:通常是由于长期的紫外线或光化学性暴露引起。一般无需特殊处理,若影响外观或反复发炎,可考虑手术切除,术后注意眼部护理,预防感染。
5. 丝状疣:由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引起,表现为单个细软的丝状突起。可外用咪喹莫特乳膏、氟尿嘧啶软膏、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遵医嘱用药,抑制病毒复制;也可通过激光、电凝等物理方法去除。
日常要注意保持眼部周围皮肤清洁,避免过度摩擦和刺激。选择温和的护肤品,减少化浓妆次数。保证充足睡眠,避免长时间用眼。若小肉粒持续不消退、变大、变红或出现疼痛、瘙痒等不适,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