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黏膜出血可能是外伤、血小板异常、血管壁功能异常、凝血因子缺乏或功能障碍、感染等因素,需要针对病因治疗,可采取的方法有止血、补充血小板、改善血管功能、补充凝血因子、抗感染等。
1. 外伤:日常生活中受到碰撞、擦伤、切割等外力作用,导致皮肤和黏膜下血管破裂出血。轻微外伤引起的少量出血,可先进行局部清洁,用生理盐水冲洗伤口,再涂抹碘伏消毒,然后用创可贴或无菌纱布包扎。若伤口较大、出血较多,需按压止血,尽快前往医院,可能需要缝合伤口,并注射破伤风抗毒素预防感染。
2. 血小板异常: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会影响止血过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较为常见,可遵医嘱使用醋酸泼尼松片、氨肽素片、咖啡酸片提升血小板数量。日常要避免剧烈运动和受伤,定期复查血常规观察血小板变化。
3. 血管壁功能异常:如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过敏性紫癜等。对于过敏性紫癜,应寻找并避免过敏原,可遵医嘱服用氯雷他定片、维生素C片、复方芦丁片改善血管通透性。注意休息,避免接触可疑致敏物质。
4. 凝血因子缺乏或功能障碍:像血友病等遗传性疾病,会因凝血因子缺乏导致出血难止。治疗主要是补充相应凝血因子,如遵医嘱使用人凝血因子Ⅷ注射剂、人凝血酶原复合物注射剂、重组人凝血因子Ⅸ注射剂。平时要防止磕碰,避免肌肉注射。
5. 感染:某些细菌、病毒感染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导致皮肤黏膜出血。比如流行性出血热等。积极控制感染是关键,细菌感染可遵医嘱用阿莫西林胶囊、头孢克肟分散片、阿奇霉素片;病毒感染可使用利巴韦林颗粒、阿昔洛韦片、磷酸奥司他韦胶囊。同时要注意休息,加强营养。
治疗期间要严格按照医生要求用药和复查,保持规律作息和健康饮食,避免食用辛辣刺激食物,注意皮肤清洁,防止皮肤黏膜再次受损,若出血情况加重或出现新症状,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