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口结痂裂开可能是外力牵拉、痂皮干燥、感染、营养不良、过早沾水等因素,需要针对病因治疗,可采取的方法有减少活动、保湿、抗感染、补充营养、保持干燥等。
1. 外力牵拉:日常活动中不小心碰撞、摩擦到结痂部位,或者过度伸展肢体,都可能使痂皮受到外力作用而裂开。应尽量减少对伤口部位的外力刺激,避免剧烈运动和大幅度的肢体动作。若裂开较轻,可使用创可贴轻轻覆盖保护;若裂开较严重,有明显出血,需用无菌纱布按压止血后,前往医院处理。
2. 痂皮干燥:环境过于干燥、伤口局部水分流失过多,会导致痂皮变干变硬,缺乏弹性,容易裂开。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康复新液、红霉素眼膏等涂抹在痂皮及周围皮肤,保持局部湿润,促进痂皮软化和伤口愈合。
3. 感染:细菌等病原体侵入伤口,引发炎症,会破坏痂皮的稳定性,导致其裂开。要对伤口进行清洁消毒,可使用碘伏消毒后,遵医嘱涂抹莫匹罗星软膏、夫西地酸乳膏、复方多粘菌素B软膏等抗感染药物,必要时口服阿莫西林胶囊、头孢克肟分散片、罗红霉素片等抗生素。
4. 营养不良:身体缺乏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会影响伤口的正常愈合,使痂皮脆弱易裂。应加强营养摄入,多吃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鸡蛋、牛奶、鱼肉等,以及富含维生素的新鲜蔬果。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口服多维元素片、蛋白质粉等补充营养。
5. 过早沾水:伤口结痂后如果过早接触水,痂皮会被泡软,容易脱落或裂开。要保持伤口局部干燥,避免沾水。若不小心沾到水,应立即用干净的毛巾轻轻擦干,再用碘伏消毒。
伤口恢复期间要注意保持伤口清洁,避免再次受伤。按照医生的嘱咐定期换药和观察伤口情况。饮食上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影响伤口愈合。若伤口出现红肿、渗液、疼痛加剧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