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挖破出血可能是挖耳工具尖锐、用力过猛、耳部皮肤脆弱、外耳道炎症、外力碰撞等因素,需要针对病因治疗,可采取的方法有保持耳部清洁、避免感染、使用药物等。
1. 挖耳工具尖锐:使用尖锐的挖耳勺等工具挖耳,容易直接划破耳道皮肤导致出血。应立即停止挖耳,用干净的棉球轻轻按压出血部位止血。之后保持耳部清洁干燥,避免污水进入。若伤口较小,一般可自行愈合;若出血较多或持续不缓解,需及时就医。可遵医嘱使用过氧化氢溶液清洗外耳道、涂抹红霉素眼膏预防感染、口服阿莫西林胶囊消炎。
2. 用力过猛:挖耳时用力过大,即使工具正常也可能损伤耳道。先轻轻压迫止血,不要频繁触摸耳部。若只是轻微破损,可等待自愈。若出现疼痛加剧、听力下降等情况,要及时就诊。可遵医嘱用氧氟沙星滴耳液滴耳、口服头孢克肟分散片抗炎、使用云南白药粉局部止血需在医生指导下操作。
3. 耳部皮肤脆弱:一些人耳部皮肤天生比较脆弱,挖耳时容易破损出血。出血后先进行简单压迫止血,日常要注意保护耳部,避免频繁挖耳。可适当补充维生素促进皮肤修复。若有炎症表现,可遵医嘱使用硼酸冰片滴耳液、口服罗红霉素胶囊、涂抹莫匹罗星软膏。
4. 外耳道炎症:外耳道存在炎症时,皮肤处于充血敏感状态,挖耳易出血。要积极治疗外耳道炎,可遵医嘱用碳酸氢钠滴耳液软化耵聍、口服阿奇霉素分散片消炎、使用地塞米松乳膏涂抹外耳道。同时要避免再次挖耳刺激。
5. 外力碰撞:耳部受到外力撞击,如头部被击打等,可能导致耳道内出血。应立即就医进行详细检查,确定损伤程度。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处理,可能会使用止血药物如酚磺乙胺注射液、预防感染药物如头孢拉定胶囊、促进恢复药物如甲钴胺片。
耳部受伤后要注意避免剧烈运动,防止耳部再次受到碰撞。保持耳部清洁,不要随意用不洁物品清理耳道。按照医生要求按时用药,若出现耳部疼痛加重、发热、听力明显下降等异常情况,及时复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