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踝外侧鼓出一个包可能是扭伤、腱鞘囊肿、脂肪瘤、痛风、骨软骨瘤等因素,需要针对病因治疗,可采取的方法有物理治疗、手术治疗、药物治疗等。
1. 扭伤:多因运动或意外导致脚踝过度扭转,使局部软组织损伤、出血,进而形成鼓包。受伤 72 小时内冷敷,每次 15 - 20 分钟,每天 3 - 4 次,以减轻肿胀和疼痛;72 小时后热敷,促进血液循环和淤血吸收。疼痛明显时,可遵医嘱外用云南白药膏、消肿止痛酊、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
2. 腱鞘囊肿:长期的关节活动、劳损等使腱鞘或关节周围结缔组织退变,形成含有胶冻状黏液的囊肿。较小的囊肿可通过用力挤压使其破裂,让黏液自行吸收;也可在医生操作下用注射器抽出囊液,注入糖皮质激素。若囊肿较大或保守治疗无效,需手术切除。
3. 脂肪瘤:由脂肪过度增生积聚形成,是一种良性肿瘤。较小且无症状的脂肪瘤一般无需处理,定期观察即可。若脂肪瘤较大,压迫周围组织引起疼痛等不适,可手术切除。
4. 痛风:体内嘌呤代谢紊乱,尿酸生成过多或排泄减少,尿酸盐结晶沉积在脚踝关节,引发炎症,出现鼓包。急性发作期应卧床休息,抬高患肢,避免负重。可遵医嘱口服秋水仙碱片、布洛芬缓释胶囊、依托考昔片。缓解期要控制饮食,减少高嘌呤食物摄入,如动物内脏、海鲜等。
5. 骨软骨瘤:多为生长在骨表面的、与骨相连的、由软骨帽和骨组织构成的良性肿瘤。无症状的骨软骨瘤通常不需要治疗,定期复查观察其变化。若肿瘤生长较快、出现疼痛或影响关节活动,需手术切除。
日常要注意保护脚踝,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运动前充分热身,运动时选择合适的鞋子。术后按要求进行康复训练,定期复查,出现异常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