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蕈中毒的临床症状较为复杂多样,常见的有胃肠炎型、神经精神型、溶血型、肝肾损害型及光敏性皮炎型等。
一、胃肠炎型:发病较为迅速,通常在食后数小时内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腹泻多为水样便,可伴有头痛、乏力等全身症状,一般病程较短,预后良好。
2.神经精神型:除上述胃肠道症状外,还可出现精神症状,如幻觉、谵妄、狂躁等,以及神经症状,如瞳孔缩小、流涎、多汗等。症状的严重程度与食用毒蕈的种类及摄入量有关。
3.溶血型:食后可出现寒战、发热、头痛、腰痛、酱油色尿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贫血、黄疸等。该型中毒病情相对较重,需及时治疗。
4.肝肾损害型:这是毒蕈中毒中最为严重的类型,潜伏期较长,一般在食后 10 余小时至数天出现症状。初期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等胃肠道症状,随后可出现肝肾功能损害,表现为黄疸、肝功能异常、血尿、蛋白尿等,严重者可出现肝昏迷、肾衰竭等,病死率较高。
5.光敏性皮炎型:食用某些毒蕈后,经日光照射可引起皮肤光敏反应,出现暴露部位皮肤红肿、瘙痒、水疱等症状,一般在食后 24 小时内发病,数日后可逐渐消退。
注意事项:一旦发生毒蕈中毒,应立即停止食用可疑毒蕈,并尽快催吐、洗胃、导泻等,以减少毒物的吸收。同时,应及时就医,向医生详细描述中毒的症状、食用的毒蕈种类等情况,以便医生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在等待就医的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如呼吸、心率、血压等,如有异常应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