髋关节置换后的康复包括术后早期活动、肌肉力量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平衡训练、步态训练等。
1. 术后早期活动:术后应尽早在医护人员协助下进行翻身、坐起等活动,目的是预防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一般术后 6 小时可根据情况适当调整体位,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避免髋关节内收、内旋,防止假体脱位。
2. 肌肉力量训练:从术后第一天即可开始进行,包括踝泵运动,即缓慢勾起脚尖、再缓缓下压,每组 10 - 15 次,每天 3 - 4 组,可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预防血栓;还有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即大腿前方肌肉用力收缩,保持 5 - 10 秒后放松,同样每组 10 - 15 次,每天 3 - 4 组,增强大腿肌肉力量,为后续行走做准备。
3. 关节活动度训练:在疼痛可耐受范围内,逐渐增加髋关节的活动度。可借助 CPM 机辅助训练,一般从术后第二天开始,根据患者情况设置合适的角度和速度,每次 30 - 60 分钟,每天 1 - 2 次。也可进行主动关节活动训练,如仰卧位下主动屈伸髋关节等。
4. 平衡训练:当患者肌肉力量和关节活动度有一定恢复后,可进行平衡训练。先从坐位平衡开始,让患者坐在床边或椅子上,保持身体稳定,逐渐增加难度,如双手持物、身体向不同方向倾斜等;然后过渡到站立位平衡训练,可借助助行器或平衡杠,双脚与肩同宽,缓慢移动重心,提高身体平衡能力。
5. 步态训练:在患者具备一定平衡能力后进行。先在平行杠内进行,患者双手握住平行杠,双脚交替向前移动,注意保持正确的步态姿势,即抬头挺胸、步伐均匀;逐渐过渡到使用助行器行走,最后尝试独立行走。行走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摔倒。
髋关节置换后的康复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严格按照医生制定的康复计划进行。康复期间要密切关注伤口情况,若出现红肿、渗液、疼痛加剧等异常,应及时告知医生。同时,合理饮食,保证营养摄入,促进身体恢复。